0-6歲這一階段的孩子,處于語言啟蒙的黃金期,模仿能力非常驚人,有效。更容易領悟語言思維,與英語母語學習者同步起跑。據研究表示,0-6歲的孩子,處于語言啟蒙的黃金期,7-12歲的孩子,處于語言發(fā)展的敏感期;通俗點說,就是想讓孩子有兩種以上的母語,那么更好的時間是6歲前,因為他們模仿能力極強,能聽懂上千種不同的語言并進行模仿;
到7歲以后,可以全方位地拓展詞匯和場景教學,讓孩子能脫口而出,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。國內的K12教育來說,是以一門*的形式教學并考察,這樣的目標導向讓英語一直停留在應試層面,很難真正回歸到語言的本質。讓孩子從更小的年齡學習英語就不同了,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,以興趣出發(fā),引導他們邊玩邊學,訓練英語思維能力。
語言就要從娃娃抓起,但訓練的過程中要有思維指導,畢竟英語不等于母語,有漢語思維不等于有英語思維。有漢語思維是因為有全時段的中文環(huán)境,孩子可以主動糾錯。學英語是沒有這樣全面的語言環(huán)境的,需要悉心引導,孩子才能學好。
學習英語更高效的方法,毫無疑問是從建立個人專屬的英語思維開始的。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中文的學習順序中側面證明:中文學習的起步分三個階段。
1、從出生到開口說話,是中文思維的形成。
2. 2-4歲是中文表達能力的形成。
3. 4歲以后進入學校,是中文讀寫能力訓練的開始。
由此,我們可以明了,語言的學習順序是由思維能力到表達能力,再到讀寫能力。其中的思維能力的形成首當其沖。從思維能力入手英語,得到的結果跟學母語是一樣快捷,一樣方便的。
真理往往是簡單的。思維應該是基本的形態(tài)、簡單的邏輯。簡單到在母語學習時不用教,在外語訓練中能看到,這樣才是真正的理解思維。兒童英語早教思維在教學中一直是一個偽命題,說的多做的少,原因是因為切入的視角不對,操作的方案繁瑣。對思維的定義與定型,完全不是母語方式的潛移默化,無師自通,來得全不費工夫。而是不能入門、難以琢磨、無法參悟的敲邊鼓和瞎起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