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馬鞍山中醫(yī)針灸師證拿到后是否可以開理療館
想了解更多請聯(lián)系左老師電話微信 v x 同步:一.五.二.四.零.七.一.七.三.二.六
中風的辨證要點和基本治療方法有哪些
中風是以口 、語言不利、半身不遂,甚至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等為主癥的病證。中風多與飲食不節(jié)、情志內傷、年老體衰等因素有關。本病病位在腦,與心、腎、肝、脾關系密切。本病病機復雜,但歸納起來不外風、火、痰、瘀,基本病機是氣血逆亂,上犯于腦,導致竅閉神匿,神不導氣時,則發(fā)生中風。
西醫(yī)學中,本病見于急性腦血管病,可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,如腦出血、蛛網(wǎng)膜下腔出血、腦梗死、腦栓塞、腦血管痙攣等。
中風
(一)辨證要點
以突然意識障礙或無意識障礙、半身不遂為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。臨床上根據(jù)意識有無障礙而分為中經絡、中臟腑兩類。
1.中經絡
主癥 半身不遂,舌強語塞,口?而無意識障礙。
風痰阻絡 兼見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,頭暈目眩。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弦滑。
肝陽暴亢 眩暈頭痛,面紅目赤,心煩易怒,口苦咽干,便秘尿黃。舌紅或絳,苔黃或燥,脈弦有力。
痰熱腑實 兼見口黏痰多,腹脹便秘,午后面紅煩熱。舌紅,苔黃膩或灰黑,脈弦滑大。
氣虛血瘀 兼見肢體軟弱,偏身麻木,手足腫脹,面色淡白,氣短乏力,心悸自汗。舌質暗淡,苔薄白或白膩,脈細緩或細澀。
陰虛風動 兼見肢體麻木,心煩失眠,眩暈耳鳴,手足拘攣或蠕動。舌紅苔少,脈細數(shù)。
2.中臟腑
主癥 半身不遂,神志恍惚、迷蒙,嗜睡或昏睡,甚至昏迷。
閉證 兼見神昏面赤,呼吸急促,喉中痰鳴,牙關緊閉,口噤不開,肢體強痙,兩手握固,二便不通。舌苔黃膩,脈洪大而數(shù)。
脫證 兼見面色蒼白,瞳神散大,氣息微弱,手撒口開,汗出肢冷,二便失禁。舌痿,脈細弱或脈微欲絕。
(二)治療
1.基本治療
(1)中經絡
治則 疏通經絡,醒腦開竅。取督脈、手厥陰、少陰經穴為主。
主穴 水溝、內關、極泉、尺澤、委中、三陰交、足三里。
配穴 風痰阻絡配豐隆、合谷;肝陽暴亢配太沖、太溪;痰熱腑實配內庭、豐隆;氣虛絡瘀配氣海、血海;陰虛風動配太溪、風池???配頰車、地倉,顏面經脈經筋排刺;上肢不遂配肩髃、曲池、手三里、合谷,上肢經脈經筋排刺;手指不伸配腕骨、合谷透后溪;下肢不遂配環(huán)跳、陽陵泉、陰陵泉、太沖、風市,下肢經脈經筋排刺;頭暈配風池、天柱;便秘配天樞、支溝;尿失禁、尿潴留配中極、關元;復視配風池、睛明;足內翻配丘墟透照海。
操作 水溝用雀啄法,以眼球濕潤為度;內關用捻轉瀉法;極泉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,避開腋毛,直刺進針,用提插瀉法,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;尺澤、委中、足三里直刺,提插瀉法,使肢體有抽動感;三陰交用提插補法。可用電針。
方義 中風病位在腦,督脈入絡腦,水溝為督脈要穴,可醒腦開竅、調神導氣;心主血脈藏神,內關為心包經絡穴,可調理心氣、疏通氣血;極泉、尺澤、委中、足三里,可疏通肢體經絡;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,可滋補肝腎。
(2)中臟腑
治則 醒腦開竅,啟閉固脫。取督脈經穴為主。
主穴 水溝、百會、內關。
配穴 閉證配十二井、合谷、太沖;脫證配關元、神闕。
操作 水溝、內關操作方法同前。百會閉證用毫針刺,瀉法;脫證用灸法。十二井點刺放血。關元、神闕用大艾炷重灸法。
方義 腦為元神之府,督脈入絡腦,水溝為督脈穴,可醒腦開竅、調神導氣;百會位于頭頂,屬督脈,內絡于腦,醒神開竅作用明顯;心主血脈,內關為心包經絡穴,可調理心氣,促進氣血運行。
2.其他治療
(1)頭針 取對側頂顳前斜線、頂顳后斜線、頂旁1線及頂旁2線。頭針常規(guī)針刺法。行針后鼓勵患者活動肢體。
(2)電針 選主穴。針刺得氣后接通電針儀,波型結合現(xiàn)代康復與臨床選擇,軟癱期用斷續(xù)波,硬癱期用連續(xù)波。
(三)按語
1.針灸治療中風療效滿意,尤其對于神經功能的康復,如肢體運動、語言、吞咽功能等有促進作用,治療越早效果越好。
2.中風急性期,若出現(xiàn)高熱、神昏、心衰、顱內壓增高、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,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。
3.中風患者應注意防治褥瘡,保持呼吸道通暢。